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 利息量×本金×时间×100%。
利率指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是决定利息多少的因素与衡量标准。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决定和影响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利率水平最终是由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决定的。首先,利率分别受到产业的平均利润水平、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状况、经济发展的状况的决定因素的影响,其次,又受到物价水平、利率管制、国际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根据马克思的利率理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换形态,所以利息首先要受平均利润的制约。一般来说,平均利润率是利息的最高限。
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与普通商品一样,货币的供求状况决定和影响其价格的高低。
一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企业利润水平的高低和人们收入的多少,决定和影响了储蓄供给与投资需求,也影响了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实际利率是随价格水平预期变化而调整的,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实际利率计算公式
实际利率=(1+名义利率)/(1+物价变动率)-1
由于利率变动对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各国都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的形式,对利率实施不同程度的管理。国家往往根据其经济政策来干预利率水平,同时又通过调节利率来影响经济。
总之,决定利率及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其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一国经济活动的状况。因此,要分析一国利率现状及变动,必须结合该国国情,充分考虑到该国的具体情况,区分不同的特点分别对待。
中央银行在制定存款利率水平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物价变动率。在制定存款利率时,考虑物价变动因素,是为了保障存款人不致因物价上涨而使存款的实际货币金额减少。
证券收益率。确定存款利率时要考虑证券收益率,因为人们对闲置的货币资本的支配方式有多种选择,可以保留在手边;可以存到银行;可以购买国券或企业股票、债券。
综合之,可得出理想状态为:物价上涨率<银行存款利率<有价证券收益率。
利率体系和利率结构
利率体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各类的利率按一定规则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利率体系按不同的分类标志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最主要的划分方式有两种。
一是按利率所依附的经济关系划分的利率体系。按此划分,利率主要分为两大类: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
二是按借贷主体划分的利率体系。按此划分,利率主要分为:银行利率、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率、债券利率和市场利率等。
利率结构是指利率与期限之间的变化关系。目前在存款利率中,各种不同期限利率档次的设计基本上是按照期限原则,并考虑复利因素形成的。以我国1999年6月10日开始执行的存款利率为例,定期一年储蓄存款的利率为2.25%,定期三年储蓄存款的利率为2.79%。若某人有一笔现金1000元,按一年期存入银行,到期后取出本息之和再存入银行,仍存一年期,到期后再取出本息,仍全数存入银行(一年期),这样,三年后的本利和如下。
第一年:本利和=1000*(1+2.25%)=1022.50(元)
第二年:本利和=1022.50*(1+2.25%)=1045.50(元)
第三年:本利和=1045.50*(1+2.25%)=1069.03(元)
按这种考虑复利因素的存款方式,三年后他可获得本金和利息1069.03元。但是,如果第一年他就以三年期存入银行,三年后得到的本利和为:
1000* (1+2.79%*3)=1083.7(元)
与第一种存款方式相比,可多获利17.02元。这就是说,银行在设计利率档次时,是充分考虑了复利因素的。确定贷款的期限利率也基本上遵循这一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贷款各档次利率的形成还取决于对利率水平的预期,如预期利率将上升,则银行存贷款利率就会上升;如预期利率下降,则长期利率先行下降,短期利率也随之降低。